【車訊網 報道】 10月中旬,保時捷發布前三季度交付數據:全球共交付24.27萬輛新車,同比增長10%;中國市場銷量6.07萬輛,同比下滑12%,是唯一下滑的單一市場。
拆分來看,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在華銷量分別為2.14萬輛、2.25萬輛和1.69萬輛,第一季度還保持了21%的增速,二季度開始出現2%的下滑,三季度跌幅擴大到40%。與中國市場深度“綁定”的保時捷,不得不敲響警鐘。
乘聯會數據顯示,今年前9個月,豪華車累計零售銷量225萬輛,同比增長 26%,其中傳統豪華車166萬輛,同比增長13%,新能源豪華車58萬輛,同比增長89%。雖然豪華車市場穩健增長,但拉動增長的引擎不再是傳統豪華車,而是新能源豪華車。
以豪華品牌領頭羊奔馳、寶馬為例,1-9月,寶馬在中國市場累計交付60.28萬輛,同比增長1.7%;奔馳共交付57.87萬輛,同比增長3%,增速均有所放緩。不過,“全力以赴電動化”的寶馬和主張“油電雙行”的奔馳都在電動化上鉚足了勁,并已取得一定成效:前9個月,寶馬純電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232%,奔馳純電動車型交付量同比增長超70%。
而保時捷目前在售車型中僅有Taycan一款純電車型,遺憾的是,無論在數據還是口碑上,Taycan都難當重任。數據顯示,1-9月,該車交付2.79萬輛。就在10月初,由于存在安全隱患,2570輛進口Taycan被召回。剛提車4天的陳女士告訴車訊網,她購買的Taycan存在空調不制冷、360度全景影像花屏等一系列問題。
除了面對傳統豪華品牌的競爭,保時捷還面臨自主品牌高端化的激烈競爭。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指出,自主品牌的高端化路線已取得了突破性成績,在30萬元以上的市場中,很多自主品牌的產品力很突出,對傳統的豪車品牌已經形成了擠壓效應。
“Taycan百萬元的售價,續航不夠、智能化也不行,很多配置還要選配,新勢力車價才一半或者更低,雖然有很多有待提升的地方,但是人家勢頭猛,逼得BBA都降價了,保時捷如果還搞“油王”那一套,誰還愿意當韭菜?”在車訊網走訪過程中,一位看車人表示。
隨著消費者可選擇的汽車品牌和車型增多,權衡之間,“物不配價”者自然先被放棄。
當然,保時捷在華銷量下滑不僅僅反映出市場趨勢的變化。近年來,其產品和服務上暴露出的問題或許才是主因。在投訴平臺上,保時捷車輛電器、關鍵部件失靈等問題屢見不鮮。多位網友反映,報修后,售后工作人員會用各種理由搪塞,如“沒有配件”。前述陳女士的車輛問題也沒有達成滿意的解決方案,4S店工作人員認為未達到退換標準,只能維修,而陳女士則不能接受一輛價值百萬的豪車是這樣的品質。
除了售后服務,保時捷品牌的口碑也急速下滑。2021年下半年,由于缺少芯片,保時捷將部分車型配備的帶電動調節功能的轉向柱更換為手動調節,并計劃待短缺情況緩解后,再恢復該功能。但由于芯片問題遲遲不能解決,保時捷方面改口稱,取消后期恢復計劃,僅提供2300元代金券作為“補償”,而對美國車主則提供500美元(約合人民幣3100元)賠償,并提前進行了溝通……不僅擅自減配,還內外雙標,一系列行為引發車主強烈不滿。
顯然,作為豪華品牌,保時捷沒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態度的期望,甚至沒能達到及格線。(車訊網沈丹發自北京)